AI最大赛道Agent机遇全解析
Atom Capital:AI最大赛道Agent机遇全解析
Agent无疑是近期AI创投领域最火热的赛道。自3月AutoGPT爆火出圈之后,越来越多Agent初创项目涌现并拿到融资;随着OpenAI DevDay推出其官方Agent框架Assistant API,更是让这个概念进一步“火出圈”。几天前,Bill Gates发表文章表示Agent不仅会改变每个人与电脑互动的方式。它还将颠覆软件行业,引领自输入命令到点击图标以来最大的计算机革命。
Agent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在上半年就做了相关投资布局。在与大量创业者交流中,我们发现,围绕Agent大家有非常多奇思妙想的创意,同时也有很多困惑之处,在落地实践中遇到不少挑战。我们近期组织了一次闭门沙龙,邀请AI领域专家和一线Agent创业者深入探讨Agent的落地、挑战及机遇。会上有很多精彩的实践经验和洞察,相信对朋友们会有启发。我们将部分观点整理成文,感谢与会者的精彩分享:段楠(MSRA研究员)、胡一川(来也科技CTO)、周健(澜码科技创始人)、陈龙博(illa Cloud创始人)、苏少炜(法千言创始人)、王磊(人大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博士)、张东晖(前微软Bing亚洲搜索技术负责人、前阿里云产品负责人)和孙锋(微软搜索广告General Manager)。
01 狂飙的Agent—Agent 2023大事记
“如果一篇论文提出了某种不同的训练方法,OpenAI内部会嗤之以鼻,认为都是我们玩剩下的。但是当新的AI Agent论文出来时,我们会十分认真且兴奋地讨论。普通人、创业者和极客在构建AI Agents方面相比OpenAI这样的公司更有优势。”
-- OpenAI联创Andrej Karpathy
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AI领域的“点子”能让OpenAI为之兴奋,那非Agent莫属。从一个学界研究的概念到走入大众视野,Agent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如果大模型是未来水电煤一般的基础设施,那么Agent则是未来用户接触、使用AI的方式。我们梳理了今年Agent狂飙突进的重要milestone,从中也可以窥见它的核心发展脉络。
- 2023.3.16,微软发布Microsoft 365 Copilot,引发业界巨大反响,提示了一种基于LLM的应用开发范式,也即今天形成行业共识的Agent。
- 2023.4,以AutoGPT为代表的Autonomous Agent 热度快速蹿升,AutoGPT成为GitHub历史上star数增长最快的项目。同期比较受关注的类似项目包括:TaskMatrix.ai,HuggingGPT, AgentGPT, Toolformer, BabyAGI等等。
- 2023.6,OpenAI 应用研究主管 Lilian Weng 发布博文《LLM Powered Autonomous Agents》进一步推动了agent的热度,Lilian提出Agent = 大型语言模型+记忆+规划技能+工具使用。
- 多Agent框架相继发布,相对于单一Agent框架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目前比较火的多Agent框架包括:Camel(4月发布,3.4k star), MetaGPT(8月发布,29.7k star), AutoGen(9月发布,微软团队,13.6k star)
- 2023.11.6,OpenAI DevDay,推出其官方Agent开发框架Assistant API,赋能开发者更加高效方便地基于GPT模型进行的Agent开发。
02 Agent Landscape概览
Agent吸引了大量创业者投身其中,据我们不完全统计,今年下半年在海外拿到知名创投机构投资的Agent项目已超过20家。在此我们做个基本梳理,方便大家了解目前市场上的整体情况:
从创投行业角度,当下LLM based Agent领域初创公司可大致分为两类:
中间层infra
提供实用可复用的Agent框架,降低开发Agent 的复杂度,并为Agent的合作提供机制设计。该类项目主要从模块化、适配性、协作等几方面进行创新。其中拿到知名机构投资的代表项目包括:AutoGPT、Imbue、Voiceflow、Fixie AI、Reworked、Cognosys、Induced ai等。
Vertical Agent
深入某个垂直领域,理解该领域专家的工作流,运用Agent 思路设计Copilot产品,用户介入使 Agent思路更为可控。其中拿到知名机构投资的代表项目包括:Dropzone(安全领域)、Middleware(大模型可观察性领域)、Parcha(Fintech领域)、Luda(游戏领域)、Outbound AI(医疗领域)、Fine(软件开发领域)。
从Agent的互动/工作模式角度,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团队(FudanNLP)在其 LLM-based Agents 综述论文(https://arxiv.org/pdf/2309.07864.pdf)中,将Agent分成了三类:单一Agent, 多Agent以及人与Agent交互(按交互方式又分为指导-执行模式和平等合作模式)。
03 Agent落地:场景和挑战
本次沙龙参与者既有学界资深的AI研究员,也有富有实战经验的一线Agent创业者。对于围绕Agent大家关心的若干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讨论,以下是本次讨论的一些精彩观点:
Agent适合在哪些场景落地?
创业者们已经尝试了各种落地场景,总结下来,以下几点更契合Agent的落地。
做到比人(普通员工)好
客户不一定要求Agent达到专家水平,很多场合只要比普通员工好就够了。Agent PK的,实际上是月薪几千元的员工。比如,公司IT部门要响应业务人员的各种需求(如临时报表)。如果提供对话式UI,通过几轮对话让业务人员说明白需求,Agent来自动生成,做到这个,客户已经愿意买单了。这样IT团队可以从琐碎中解脱出来,做更重要的事。
Text to SQL
Text to SQL 在企业落地上有很多案例,以上例子本质上就是Text to SQL, 只不过多了很多新的数据来源:比如从商业化中最值钱的文档(合同、财报、简历、招投标书等)中提取数据。把这些数据连同专家知识一起灌给大模型,把信息抽出来,通过Text to SQL来回答问题,这件事已经很值钱了,可复制性也很强。
写代码
帮程序员写代码这个场景毋庸多言。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大模型些代码大部分时间做的是写正则表达式。正则表达式是个没多少人会写、但是很好用的东西。程序员调试,之前在这里经常花很多时间,用了大模型之后发现很快就能解决。这带给我们一个启发:有很多人类不擅长但AI很擅长的细分领域,是最适合Agent去落地探索的。
解决头部问题是落地关键
我们看到在Agent领域有很多漂亮的Demo, 但能否将企业转化成为真正的长期付费者,一个核心是当这个工具真的进入企业后,员工是不是可以真正把它用起来解决问题。Agent肯定会有不好用的地方,关键是要先能把大部分员工的头部问题解决掉。做到这个,再出现一些小众长尾问题,能让大部分用户觉得,这是人的问题而不是AI的问题,就好办了(这种情况下,人会调整自己使用Agent的方式,比如更改询问方式等等,通过人向AI靠拢的方式解决的一部分长尾问题)。
为什么Agent落地这么难?
目前最让开发者头疼的一个问题,是虽然很多Agent demo看起来能解各种问题,等真正应用在实践中,特别是2B业务流程中,好像总是不工作。这也是为什么Agent被很多用户戏称为“玩具”——Agent想要真正落地非常难,但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开启商业化的道路。这可能是Agent领域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围绕Agent为何落地困难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了实践中碰到的挑战以及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从实践层面,影响目前Agent落地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API质量差,没有形成生态
Agent在2B领域落地,有些类似ChatGPT Plugin搬到2B领域。但ChatGPT Plugin发布之后,实际落地的情况与预期有很大差距,我们分析背后原因在于两个:一是背后的API不够丰富、质量差(比如描述不清晰),二是试图用一个模型解决所有的垂直问题(大模型对于垂直场景的理解未必足够)。第一个问题在国内尤其严重。企业服务API生态在欧美非常成熟和开放,中国还很不完善,开发者很难赚到钱。这些让Agent很难真正在生产环境落地。
开放场景 vs 封闭场景
Agent的落地效果与场景的封闭程度也很相关。一个典型的对比是Agent在法律助手 vs 出行预订场景。前者场景不够封闭,经常有新知识(如新的法律法规、新的判例)出现,API也不够完善。要做成真正的律师“助手”还有比较大的挑战,比较现实的是做成一个帮助律师整理文档、搜索案例的提效工具。而后者场景封闭(可以穷举)、API丰富(机票、酒店等都有明确的API),在落地中的效果要好很多。最理想的落地情况,是有大量垂直领域数据(给到大模型做预训练)、场景封闭、问题基本可穷举。
而从更深层的角度剖析,我们认为Agent之所以落地困难。背后的核心是大模型目前还缺乏解决相关应用领域的“世界模型”。
04 Agent成功的关键 ——“世界模型”
上文所谓应用领域的世界模型,是指Agent落地到具体应用场景,要理解当下任务并预测未来情景,这需要超越简单的文本学习,深入获取领域知识、领域相关的私有数据以及相关任务的“过程数据”(即领域专家是如何分解任务、产生结果的)。大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尤其缺乏“过程数据”,这让世界模型的建立变得困难。
为什么大模型训练为何会缺乏“过程数据”?
1)训练语料问题。大模型学习主要的语料来源是网络文字。但目前语料中,绝大多数都是关于“What”的,关于“How"的很少。尤其在2B业务领域,绝大多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不大可能被公开分享出来。前者多为创造价值的商业机密,而后者则很少会被主动分享,即使公开,也有很多美化及偏离事实的可能性,这可能会带来大模型的错误归因。
2)即使在“私有数据”中,关于过程的数据也依然很少。大量的所谓“经验”是存在在相应岗位专家的大脑里的,并未以任何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举个例子。在招聘领域,通常企业的用人标准会有“工作稳定”一项,但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业这个“工作稳定”所对应的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知识”是人类HR/猎头脑海中的经验,针对岗位、公司的不同,自然就能把“工作稳定”对应到不同的标准,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个行业的“共识”,并没有什么成文规定。但是让大模型来做这件事,就需要详细地把各个行业、岗位、工种、对应的“工作稳定”的标准写下来告诉它(大模型在训练语料中几乎很难获得这种很少出现在文字/语料中的专业“知识”),否则大模型缺失了这部分的“知识”,做“工作稳定”这一标准的筛选准确率自然就低,而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知识点”就构成了一个招聘领域的“世界模型”。
3)缺乏大模型执行任务过程的“标注数据”,无法形成反馈-优化闭环。目前大模型基于网络语料的学习,是每采取一个行动,都对应明确的Ground Truth. 大模型基于用户对问题的反馈来不断迭代升级。但Agent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agent执行到任务的最后一步,才是对用户需求目标的达成,因而只有在最后那一步才有标注结果。对于其解决问题的中间过程,很多时候Agent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做的是否正确、是否有更优的做法等等,这也让Agent“自我进化"变得缓慢。
看好掌握领域“世界模型”的Vertical Agent
我们判断,各领域“世界模型”的建立是AI走向落地的重要一环,也是AI向AGI发展的关键环节。现阶段“世界模型”的缺乏,是大模型的“缺陷”也给大量做Vertical Agent的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构建垂直领域的“世界模型”需要相关公司做大量的工作收集、整理领域知识和私有数据、理解具体业务的工作流等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在法律、医疗、金融等数据庞杂、专业性极高的领域。一旦有Vertical Agent的公司能够建立、掌握这些垂直行业的”世界模型“,也就拥有了在这个不确定时代极强的竞争壁垒。我们非常看好这类创业公司在未来的前景。
05 Multi-Agent:为何它的效果明显更好?
最近半年Agent领域一个明显的趋势是“Multi-Agent”框架的流行。很多开发者发现,当事先给Agent设定不同的角色(如产品经理、程序员、UI/UE等等),再让这些Agents一起“协作”完成一个任务时,要比AutoGPT这种单一Agent框架效果好很多,任务完成度更高。相比单一Agent,Multi-Agent除了给大模型设定了角色,好像也没有提供更多的增量信息。为什么这个框架会明显的有效呢?
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角色扮演有引导性,更容易让它聚焦到相关的概率区间
大模型本质是概率模型,每次输出都不一样。它在训练过程接受了丰富的语料,面对一个问题时,大模型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观点,但它自己并不知道应该找哪一个切入。这时如果用户给它一个角色,让它聚焦到一个身份、一种观点上去,它更容易进入到一个与问题相关性更高的概率空间,把其中的专业内容挖掘出来。给大模型一个身份看似没有增量信息,其实一个“角色”背后已经隐含了很多与角色相关的信息。
让大模型做更多的“算力消耗”,System1 vs System2
OpenAI联创Andrej曾经分享过,他认为Prompt Engineering中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之所以有用,就是类似“Let's think step by step“这样的Prompt,让大模型在输出的时候消耗了更多的算力。这点跟人脑类似,人脑在解一个复杂问题时会消耗更多能量。而Multi-Agent正是这样一套能让大模型输出更多、从而消耗更多算力的机制。大模型其实跟人脑的System1类似,特点是不论用户给它的问题难度如何,它的思考时间(对应背后的计算量)是一样的。而目前在Prompt层所做的思维链、Multi-Agent等等工作,都为了让大模型从System1向System2发展,越复杂的问题思考得越久。通过Multi-Agent框架,可以让它消耗更多的算力、做更多思维层次的计算和思考,更有可能更好地解决复杂任务。
这又引申出了许多创业者遇到的一个问题:并非所有问题都需要System2的能力,如何区分面对的问题需要System 1还是System2解决呢?如果都用System1的方式解决,那么复杂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如果都用System2的方式解决,那么又会“杀鸡用牛刀”,既浪费算力、又拉长了反馈时间。最好的方式是能针对问题做好分流。这意味着Agent需要对海量的新问题做实时判断,该用哪种方式解决,而这是绝大多数Agent很难做到的。目前有些创业者在探索先用大模型对问题做一遍意图识别(分类器),再分流到不同的解决方式中去做具体执行。但在很多垂直领域(如法律等),把这个“分类器”做准确的难度依然很大。
结合多个大模型的最强能力
前面两个角度,是如何通过Multi-Agent激发大模型发挥能力,背后对应的是一个能力强大的单一大模型。还存在另一种视角,就是Multi-Agent用来结合多个大模型的特色能力。虽然目前OpenAI在大模型领域“一骑绝尘”,我们也观察到其他头部大模型更注重在一些独特能力上的训练(比如更强调与人类的共情能力、更加注重alignment等)。在未来,当这些各有所长的大模型都进入生产,Multi-Agent框架会很方便地融合各家大模型的优势“为我所用”。
06 多模态:对比大语言模型有哪些提升?
大语言模型正在向多模态大模型发展,对比大语言模型,它带来的能力提升有哪些,有什么深刻的变化?对创业者又多了哪些机遇?
从一个简单问题类比说起
我们先从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聋子和瞎子,一个没有听觉,一个没有视觉,哪个智力水平高?实际上瞎子的智力水平更高。这背后的原因是语言比视觉对人脑来说更加重要。视觉给我们的反馈,不如语言的反馈那么复杂。这是个抽象程度的问题,语言比视觉抽象程度更高,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有语言。所以,目前视觉等多模态模型,对于模型能力并没有一个质的提升。
具体解释一下,目前的多模态模型,是通过某种connection把视觉和文字两个模态的数据对齐 -- 先训练单模态,再通过对齐,去做成多模态。它还没有真正从预训练的时候,就把文字、视觉绑在一起从头训练,因为现阶段跨模态对齐的数据还是太少了。大家认为可行的思路还是先训练单模态然后再做对齐。除了语言模型,目前其他模态的encoder能力和量级相比都差很远(比语言模型小1-2个数量级)。所以现在这条路效率最高,一下能通过语言模态赋予其他模态更高级的能力。这种多个模态对齐的多模态大模型,在能力上不会有突破式的飞跃,因为核心能力已经在语言模型里面了。
多模态带来的好处
视觉比语言有更多的信息。目前大模型都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这个架构本身跟语言关系不大,它只是在处理token之间的关系,最后再把这些token折换成语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同模态的”语料“之间并没有质的区别。因此,考虑多模态的影响,要考虑视觉中究竟包含了多少语言里没有的信息。比如,视频中有很多关于现实世界的“common sense"(如空间位置、重力、光影等等),在语言中是缺失的,这部分信息的补足对于建立对真实的”世界模型"是很有帮助的。这对于后续大模型在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需要与真实世界互动的场景中落地有很大意义。比如,聋子和瞎子能干什么不同的事情?瞎子是不能开车的。如果GPT有了视力,是可以开车的,无人驾驶可以靠GPT来理解周围的环境。
多模态极大增强了交互的输入输出带宽。许多用文字很难描述、或者需要非常长、复杂的文档才能描述的关系、内容,可以通过画图的形式给到大模型,输出也是如此。这让人机交互的输入输出带宽一下大了很多倍,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大模型处理同样任务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token限制的问题。Context输入一下子扩大了很多。比如,可以给大模型几万行代码对应的架构图,它可以很快整理出模块之间的关系,这是没有多模态之前无法达到的。
07 对Agent未来的几个预判
最后分享几个我们对Agent未来发展的预判,与大家探讨:
AI Native工作流
Agent在2B领域落地,目前是按照人类工作的流程切分的,没有考虑到机器,也没有“人机协作”的概念。只是沿用过去的流程把机器加入很可能已经不是最优方式——既无法发挥机器的最大效率,人类员工也不适应。因而做2B场景的Agent,需要重新思考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下,什么样的工作流程是最优的,再自上而下地重塑工作流。AI native的工作流应当是什么样?这是个开放性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这个问题可能会定义下一代的企业级软件,是值得现阶段的初创公司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点问题。
真正的多模态
未来可以有一开始就把多种模态的语料一起训练的多模态大模型。或者,等视觉模态encoder的能力和量级可以跟现在的大语言模型等量齐观,用它来辅助做决策,或者两个大模型共同做决策,可能会爆发很大的潜力,带来突破式发展。
Agent的自我进化
随着AI能力的逐步增强,未来Agent将如何演化?也许,它们可以实现“自我进化”。比如,自己生产出新的Agent,或者设计出适合Agent协作的全新的组织结构来完成复杂的任务,就如同人类发展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协作模式和分工体系。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前沿方向,背后是Agent之间的通讯及协作模式。目前这个方向的研究还非常的少,我们觉得是很值得探索的一个领域。
About Atom Capital
Atom Capital是一支由连续创业者和投资人成立的新锐风险投资基金,专注于AI、大数据和云原生领域的早期投资,聚焦颠覆式创新机遇,发掘、孵化和陪伴优秀的科技创业者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