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认为,一个专业的 CEO,应该聚集在 3 个层面的能力:认知、战略、业务。简单来讲:认知是一切的基础,如果没有认知,后面的战略和业务都没有意义。战略,则是基于对行业的认知,做出的客户选择。业务,是基于战略,具体的执行策略。下面我们逐个展开一下。

1. 认知层

相信很多创业者或者互联网从业者,都刷到过张一鸣的那句话,大体意思是说:

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认知是最为关键的,因为理论上,人、技术等很多要素,都是可以被快速构建的,但唯独认知是不能单独构建的。

对一个行业变革深刻的认知,是创业者最核心的竞争力。这里的认知,又可以分为3 个层面:

1.1 行业趋势

行业趋势,就是这个行业是如何演变的。当有大变量出现的时候,往往就是行业剧变的时候,这些变量经常性的,包括革命性的技术、人口的巨大变迁,这两个对应的,分别是供给侧的变革,和需求侧的变革。
就拿电动汽车来说,电动化、智能化,就是技术侧带来的供给侧的巨大变化。如果从人口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婚育率的下降,以及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是中国孤独经济的巨大机会,这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需求侧的巨大变革。

1.2 行业问题

行业问题,就是在这个演变趋势下,出现了哪些问题?
仍然拿汽车行业举例。从电动化的这个趋势下来看,李想就发现——补能是个问题,导致驾驶者有续航焦虑,开车本身是为了获取自由,但是为了充电补能,人们反而变得不自由。而从理想创业那个时间点来看(2015 年),不论是充电桩的建设,还是电池技术的发展,都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突破,以至于解决人们的续航焦虑。从智能化角度来看,电动车智能化对企业的要求,和传统汽车对车企的要求完全不同,电动车智能化需要企业有能力做自己系统、云服务、账号体系、OTA 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这是互联网企业的能力,传统的汽车厂商不具备这些能力。所以,行业存在的巨大问题,就是汽车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续航焦虑和智能化转型问题始终未被解决。

1.3 进攻方向

问题和进攻方向,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当能够看清楚问题时,也就能够找到进攻方向。
李想看到电动化和智能化中存在的补能焦虑和智能化问题,所以做的理想汽车,就是通过增程式这个成熟的技术,来解决补能问题,又通过加入电池和智能的车机系统,来解决智能化问题。

2. 战略层

什么是战略?李想对战略的定义就是:

在什么市场,和什么人竞争,以及时间节奏是什么?战略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生,要么死。

所以,李想把战略层拆解了 3 部分:用户定位、时间节奏、目标要求。

2.1 用户定位

用户定位,其实就是确定好你要服务的用户到底是谁?拿理想汽车举例——李想为什么选择 7 座 SUV 市场?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中国首次购车的用户群体规模其实在近几年已经在持续下降。但升级换代的用户群体,数量却逐渐在上涨。对这个群体来说,他的升级车,价位大部分情况是要高于首辆车的。中国家庭首辆车价位普遍在 10-30w,那么20-50w 区间的汽车就会有增量机会。但另一方面,这个用户群体的需求,因为文化差异原因,却没有被很好满足:中国城市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爷爷奶奶帮忙带孙子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国外基本不存在。这就导致,老外设计的 7 座车,后排从来不是为老人孩子准备的,都非常难用。例如,第三排上下车,要把第二排座位压倒,这对于老人孩子来说操作难度极大。因此,理想汽车定位,就是中国城市的奶爸奶妈,解决大家庭出行的问题。有了精准的用户定位,就知道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李想又举了个汽车之家的例子:汽车之家成立的时候,就想好了自己的用户定位——有买车需求的用户。因此,在做汽车之家的时候,李想团队不碰赛事、车展不拍车模。为什么?因为报道赛事、拍车模,可能引来的是很多汽车赛事的粉丝(但不一定是有买车需求的客户),或者引来的就是喜欢看美女的男性(这个流量就更泛了),都不是目标用户。也正是因为汽车之家当年的专注,让其在当时竞争激烈的汽车媒体市场里,快速成长为了最专业、最头部的媒体。这就是用户定位和它的价值。插个题外话,我们身边很多营销事件和产品,其实认真想想,都会发现存在用户定位不精准的问题,当用户定位不精准时,产品定义、营销方式、营销渠道都可能出问题。

2.2 时间节奏

时间节奏,就是不同时间段,干不同的事情。
李想将一个企业的发展,分为了 3 个时期:起步期、发展期、霸权期。
起步期,就是一个企业刚刚成立,到从 0 到 1 完成商业闭环的时期,这个时期核心是证明企业的生存能力。发展期,就是从 1 到 10,如何规模化扩展的时期,让组织具备规模化的能力。霸权期,是从 10-100,就是如何建立了行业的垄断地位,并通过垄断地位获取超额收益的时期。
作为一个 CEO,非常重要的,就是分清楚自己企业所处的时期,并基于所处时期,定义企业的目标、业务架构、人才画像、融资节奏、成本费用控制等等。反面典型,就是前几年新能源刚起步时,一些融资的明星公司,花钱的方式和速度,比 BBA 还有大手大脚,没几年就把自己玩死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 CEO,很多都出身大企业,拿着霸权期形成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在推进起步期的业务。这就是时间节奏的把握。

2.3 目标要求

目标要求,是战略层最后一步,但也是距离执行最近的一步。当我们明确了企业所处时期时,就可以定义企业在当前时期,应该用哪些目标,来度量和指引团队前进方向。

李想举了两个例子:理想汽车在成立的前 5 年,就一个要求——现金流为正。因为在一个企业的起步期,最核心的目标,就是验证自己的商业假设,而验证的最好方式,就是证明企业自己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再拿马云当年创业来说,马云定义的早期目标,就是赚 1 块钱。这也是针对企业所处的起步期,定义的业务目标。

这里李想有个很有意思的洞察:如何识别好公司烂公司?你就去问这个公司的人,分别问 10 个人:你们公司今年的目标是什么?好公司 10 个人基本会有一致的答案,而烂公司,10 个人可能都不一样。那只有目标,是不是就 OK 了呢?也不是,还得有要求来制约,否则动作可能会变形。

例如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盈利 1 块钱,那所有人都不花钱了,可能 1 块钱很容易就能达成。但这种盈利是健康的吗?很可能不是。因此,需要有要求,去进一步定义和约束这个目标。李想提到最好的是 3 个要求,少了会平庸,多了没人做得到。李想早期给团队提的 3 个要求,就是产品价值、产品成本、产品质量。在这 3 个要求持续优化的基础上,企业实现现金流为正。到当前李想汽车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他给到团队的目标是市场占有率 20%,3 个要求是产品价值 x 产品成本 x 销售能力。

3. 业务层

梳理完战略层,下面我们进入业务层。如果说战略层还是高层次、相对低频率的思考层次,那么业务层,则是发生在每天,和企业每个员工息息相关的层次。业务层,核心回答的是——企业的战略如何落地。这里,李想将其分为了 3 个层次:业务架构、在线系统、运营系统。

3.1 业务架构

什么是业务架构?业务架构主要包括两部分,价值创造和交付流程,和对应的组织架构。有了好的业务架构,才能将战略拆解为可以经营和管理的东西,支撑战略的实现。没有先进的业务架构,即使有再好的认知和战略,也无法实现。以理想汽车为例,理想汽车进入到发展期后,其经营目标是市场占有率达到 20%。市场占有率靠销量来实现,而销量主要受到产品力、产品价格、销售能力的影响。因此,李想在建设业务架构时,重点就包括 3 部分:产品价值建设、产品成本建设、销售能力建设。

传统汽车厂商里面,有个机构叫做设计研究院。研究院主要就是负责将某款车型研究出来,然后他们的工作就结束了。这种业务和组织架构的设计,就导致一款产品从设计完成的那一刻起,其持续迭代和优化工作就结束了。而一款车的生命周期长达 10 年,而且车辆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之后,其功能已经超出了驾驶本身,还承载了很多软件服务。如果不持续迭代优化,这款车的产品价值将难以持续。因此,在理想汽车创业伊始,就没有研究院这样的组织机构。这就是战略对业务架构设计的影响。

3.2 在线系统

设计完业务架构,就要设计在线系统。什么是在线系统?在线系统简而言之,就是用一套数字化的系统,将业务架构实时线上化。彼得德鲁克说:没有度量,就没有管理。在线系统,就是通过在线化,让一切都可度量,有度量才可以管理和优化。李想提到:很多企业提组织扁平化,其实扁平化不是目的和本质。人们之所以想做扁平化,本质上是想要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如果通过一个在线系统,让所有过程和结果都在线化,科层制导致的信息传递效率问题就会被消解。在创立汽车之家伊始,李想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监控体系,将用户在网站的所有行为都记录下来,通过关键指标牵引各个团队和个人,这些指标追溯下去,又和战略目标、要求强相关。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在线系统就成了。

3.3 运营系统

有了合理的业务架构,可以实时度量的在线系统,下一步就是进行日常具体的运营管理。日常的运营管理,本质上就是沉淀一个个解决具体问题的 SOP,SOP 能够支撑组织通过一套标准可预期的方式,产出业务价值。举几个国内运营能力很强和很弱的极端案例:苹果的运营能力很强,他们全球各地的 app store 运营,都能够保持一致的标准、更新的及时性。反观国内的很多手机厂商,appstore 就像一个菜市场,还经常能见到一些明显就是欺诈性质的广告,因为付费被置顶投放。还有字节系,不论是抖音还是今日头条,几乎很少见到广告、黄色内容。而相比较百度贴吧,我们到处都能看到灌水的垃圾广告。这些,都是一个企业运营系统完善程度的体现。

总结一下,业务层核心目的是承接战略目标和要求。核心需要设计合理的业务架构,来支撑价值的实现。还要设计一个在线系统,能够将企业的经营过程和结果在线化,提高组织的信息效率。最后就是日常执行中,要有一套完善的运营系统,保障价值产出的标准和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