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关于大模型的未来和AI应用层的落地再次成为讨论热点。九合一直坚定看好应用层的机会,2024年底,九合创始人王啸对话网易科技,回顾了2024年在AI领域的布局,以及在生成式AI浪潮爆发之初就笃定的投资逻辑。

01 大模型必须“有用”,看好特定场景中的提效

网易科技:我发现您在2017年的时候就投了OneFlow,当时就认准未来会有大模型了吗?

王啸:我当时确实认为未来会有大模型。最早是小模型、小数据,只能用来做比如人脸识别这样的事情,但我认为如果要解决一些核心问题,就需要大模型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往后一定是走向大模型的趋势,只有大模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过,当时还没有像OpenAI这样的产品形态,大模型需要用什么样的数据还不确定。实际上,最大的数据信源就是互联网数据,如果能把互联网的语言数据和其他数据整合在一起,二者结合就是一个OpenAI的逻辑了。

网易科技:了解到2023年,九合出手投资的项目中,近50%都和AI相关。2024年这个数据有什么变化吗?

王啸:今年还是基本接近50%,加上具身智能和AI相关的产业链,比如AI与先进制造、能源科技等的交叉领域。

网易科技:国内通用模型,九合没投是吗?

王啸:没有。大模型的资源竞争太激烈了,对大厂来说都是非常大资金投入。

网易科技:所以,大厂之外的创业型公司面临的挑战不会少?

王啸:确实更难,虽然都宣布融到了一些资金,融资金额通常是几十亿、十亿人民币的量级,这样的资金远远不够。基座模型已经很难再有初创公司的机会了。

网易科技:聚焦到AI赛道,九合投的都是哪些领域的公司?为什么看好这些领域?

王啸:九合投了AI短剧(视频生成)、游戏创作、AI+猎头、具身智能、具身智能软硬件通用底座等。大模型提供的是基础能力,并不等于好的产品,需要创业公司尝试细分领域,结合行业里的数据和know how,把AI的能力具体运用在某个行业里。比如AI猎头,能通过大模型获取信息,提高人才和职位的匹配速度和效率,如果发展为平台,有可能产生一个百亿级收入的公司,它拉通了产品服务能力,重新做分工和组合,提高人效比。

网易科技:在这些领域进行具体投资时,您如何筛选投资标的?

王啸:我的核心观点是,大模型必须“有用”。仅仅用来聊天,作用有限。现在的聊天类模型,包括ChatGPT,日活用户的增长也是明确可以看到天花板的。本质上可能还是因为聊天不是一个太刚需的东西。当然,它在知识问答、信息获取这些工具性应用上还是有价值的,但其用户粘性和需求的刚性程度还有待考量。我更看好的是大模型在特定场景中提升服务效率的能力,比如秘书、美工、程序员、医生、老师、猎头等高端服务场景。可以把服务行业里边稍微高端的领域拉出来,看看大模型能在里面起到多少提效的作用。

网易科技:会不会担心模型能力的提升,会覆盖现有AI应用类产品的功能?

王啸:我觉得不太会覆盖。因为服务是一个闭环过程,而大模型只是在其中起到加速的作用,类似于核心工具的角色。以猎头为例,这项服务需要与企业接触拿到招聘需求,也需要与候选人沟通整个流程,大模型并不能完全替代这套闭环服务。大模型更像是“发动机”,它可以为汽车提供动力,但造一辆完整的汽车仍需要一整套系统和流程。类似的,大模型只是提供了一种核心能力,但最终应用场景的丰富性和深度开发需要企业自己去构建。正如中国移动和微信并存一样,模型升级也不会直接覆盖掉所有具体应用。

02 互联网是流量逻辑,大模型是服务逻辑

网易科技:目前很多大模型企业都宣称要对标“下一个谷歌”,它们争夺的核心是流量入口的价值。但您刚刚提到的是大模型带来的服务性价值,从流量到服务,商业逻辑是否不同?

王啸:我认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过去的互联网平台,核心是流量模型:通过优质产品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再通过广告分发用户注意力,最终实现商业变现。无论是百度、腾讯,还是阿里、京东,它们本质上都是流量分发的逻辑。而大模型则更像是服务模型:直接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用户为此付费。服务模型的核心是基于大模型提供的能力减去投入成本,这中间的毛利就是商业价值。企业需要在高价值服务与大模型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在当前阶段,教数学可能不行,但教语文、英语已经可以做到。因此,核心是找到能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停留在提供工具型能力的阶段。

网易科技:如果是服务的逻辑,那是否意味着企业对行业和场景的理解需要非常深刻?你怎么能看出这个应用能有更高的天花板?

王啸:创业者至少对行业的理解度要够,连行业也不理解那就完蛋了。这种行业理解能力是基础,然后再结合VC的资金和大模型的能力。

网易科技:去年到今年,你们在AI方面的投资节奏是怎么样的?

王啸:去年我们在AI应用上节奏稍微快一点,今天看了很多行业,但还是要找到那种特别想下手的部分。

网易科技:为什么?卡在哪里?

王啸:核心原因还是当前模型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不够。一些需求场景的完成度仍然较低。比如人脸识别需要99.9%的准确率,才能满足应用要求,否则可用性会很差。而目前的大模型可能经常“胡说”,错误率还很高,难以解决高精度场景的问题。

模型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需求与模型之间的适配度也需要打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MF。未来的机会可能在于细分场景的深度开发,比如通过调用多个模型、结合行业算法来弥补通用模型的不足。

网易科技:你现在投的那些应用你觉得达到了吗?

王啸:有一些已经达到了。

网易科技:您在选择投资团队的时候,有什么标准吗?

王啸:我们优先看团队在行业内的深耕能力。比如,招聘行业如果传统猎头服务做得不错,那么AI招聘才有可能成功。相似逻辑也适用于游戏、教育等领域。如果团队没有行业经验,就很难形成强有力的AI应用,单靠大模型接口无法实现突破。核心还是你要有洞察能力和对认知的积累。

网易科技:在2024年投的项目中,是什么最终打动了您?

王啸:关键是它把模型能力用到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里,形成了相对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如果模型无法形成闭环,那就是在忽悠人。闭环的意义在于,它能满足一个明确的需求,让用户愿意为此付费。比如,如果它能提升我的英语能力,或者让我看到高质量的短剧,我就可能愿意买单。比如面对T oB市场,能开发某个项目,对方愿意为此支付,那也是闭环。如果再做10到20个类似项目,就能达到几千万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到几个亿,甚至IPO。

03 AI创业者应“生而全球化”

网易科技:九合投了一个AI短剧的项目,现在已经开始盈利了吗?

王啸:在美国已经开始盈利了,他们自己有APP,单月营收上百万美金了。如果这些AI企业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市场,那竞争力会在哪?短板呢?

网易科技:为什么选择面向国外用户,为什么不做国内?

王啸:一样的服务,为什么只赚人民币,而不去赚美金?成本是一样的,当然要选择更高价值的市场。此外,国外的短剧市场还没有像国内那样经历过激烈的竞争和“清洗”,用户的新鲜感和接受度更高,更容易形成商业化闭环。

网易科技:很多AI创企,Day One就选择了出海的策略,是出于什么考量呢?是因为海外用户的付费习惯更好吗?

王啸:这是一方面。但主要还是大模型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技术,没有语言障碍,它更偏向语义层次的模型矢量空间,天然适合跨语言的应用。比如,我们描述“红茶”的概念,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其背后表达的语义是一致的。所以,从技术本质上来看,大模型的应用具备全球化的优势,天然是个全球化的事儿。其次,很多海外的AI模型都是提供API与开源的,对于初创企业的生态比较友好。第三,海外用户已经被ChatGPT与市场教育过,对AI产品接受度较高。这对中国的AI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和美国的企业一起,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面对更大规模的市场。比如Facebook的用户规模都是几十亿级,而微信主要用户是中国的14亿人口。

网易科技:如果这些AI企业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市场,那竞争力会在哪?短板呢?

王啸:我们的用户运营,对需求的把握度,对产品的理解度,都是可以的。中国有工程师红利和最勤奋的创业者,有很强的产品定义能力,效率高、迭代快。短板主要在于,对于美国市场的了解程度,以及ToB客户对于本土企业的倾向性。

网易科技:您2024年思考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王啸:大模型用在哪比较合适,哪能够商业化。发现一个有潜力的项目,我就投一个,把认知变成股权资产。

网易科技:对比2023年,您觉得2024年AI投资领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这个变化是机遇还是挑战?

王啸:相比2023年,2024年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反而是市场变了。市场上大家一开始都在投大模型,从今年开始投资应用公司。我们从一开始就坚定的投应用,今年继续关注AI和垂直行业、细分领域结合的机会。

网易科技:明年九合可能会有哪些规划?

王啸:我们第五期人民币基金的募集接近尾声,正在扩充硬科技、生物医药和全球化方向的投资团队,会保持投资节奏,继续在AI、硬科技、先进制造、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

网易科技:有没有什么更加确定的事情?

王啸:首先是大模型这块,它是个结构性机会,刚开始大家不一定有这个共识,现在肯定是已经形成了完全的共识了。第二个是提供服务要有价值,要提供端到端的闭环服务,如果只是提供图片、文章、PPT,价值有限。第三个,如果有能力还是做全球化业务,这个认知我觉得是有迭代的,起步就往全球化去走。总之,AI是结构性机会,全球化也是结构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