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层赛道全解析
做早期投资,我认为核心要关注两件事:赛道发展阶段和赛道潜力。在生成式 AI 的应用层赛道挖掘优质的投资标的,同样要回答这两个问题:
目前的 timing 是应用层赛道的投资阶段吗?为什么要在应用层赛道挖掘投资标的?
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来尝试定义何为 “AI 应用层”。
当时的观点很简单:产品、平台都可以被称为应用层。比如移动互联网的淘宝、滴滴、美团等,同样比如现在的 MidJourney、ChatGPT 等。
那何为 “AI 应用层产品”?当时的理解是 “AI 应用层产品不是 AI 产品,应当是应用层产品”。就像 “做 AI 领域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并不是搞 AI 的,而是搞产品的”。现阶段整体划分成了两类,一类是 AI-Enabled,另一类是 AI-Native,后面会展开。
回到刚才我提到的两个核心问题之一:目前的 timing 是应用层的投资阶段吗?
如果对比十年移动互联网时期,最优秀的应用层公司其实是 2~4 年后才出现的。目前海外 AI 市场的融资很热,这里面是否存在泡沫,我想肯定是有的。今年能看到一些独角兽公司都在估值回调,一些创业公司拿了一些钱却还没找到 PMF 是较为危险的,很容易在泡沫破裂之际一同覆灭。
整体看下来,我目前更看好做 2B 方向的产品,AI 在 2B 市场的想象力比 2C 更大。
之二:为什么要在应用层赛道挖掘投资机会,价值和潜力在哪里?
对比移动互联网,价值捕获最多的一层都是做应用(平台),比如微信、美团、滴滴等。我记得拾象发布过一篇研报,里面有一组投研数据:应用层和 Infra 层各占整个行业的 20% 价值,大头是模型层(60%)。反思当下的 AI 时代,应用层当如何演变,这也是存在非共识的地方。
5 月份我按照场景拆分,分析 AI 应用层的价值,当时的观点基本被掀翻了:
- 产品接入大模型能否有壁垒,当时忽视了场景数据的获取和团队工程能力这两个因素。
- 创业公司和巨头的竞争,巨头一定更有优势?现在来看不见得,这涉及到赛道现有巨头是否愿意做以及能否做。比如,一些尚未被解决的需求,可能巨头还看不上,这正是创业公司的机会。
Facts, 一些事实性的数据
我从~200 个 AI 产品中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做了这张图。横轴是产品的上线时间,纵轴是产品对用户 workflow 的冲击。
横轴比较好理解,标注了 3 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以作时间维度上的区分。纵轴之所以会从 workflow 的角度去想,是因为:
我认为这一波 AI,有了大模型的存在,用户对工具 / 产品的使用流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大模型出现以前,用户需要会使用某一类工具(技术门槛,如 Excel、PhotoShop、MySQL 等),才能达到想要的目的。现在大语言模型在用户和工具 / 产品之间,作为一种中介,理解用户的指令(自然语言)并转化为软件的操作(计算机指令)。
这就是一种全新的 AI-Native 工作流。与之对应的便是 AI-Enabled 工作流。
举几个例子,Notion AI 属于 AI-Enabled 产品,Jasper、Tome、Gamma、Github Copilot、Microsoft 365 Copilot 等属于 AI-Native 产品。
从应用场景来看,内容创作和企业服务是最多的,其次是面向开发者的产品。
从产品上线时间来看,GPT-3 发布前后以横向产品为主。由于技术层面的模型性能欠佳,所以基本都是做文案生成、图像生成。GPT4 发布后,模型性能的提升带动产品在垂直领域的发展,如法律、金融、医疗等。
把应用层市场进一步拆分可以得到 4 个小赛道,分别是内容生成(Content Creation)、Copilot、AI Agent 和通用型的类搜索引擎。
从应用场景来看,如前面提到一样,内容创作中的文案编辑、客户支持、以及企业协作是主要场景,其次是聊天机器人。
从面向的用户群体来看,目前 2B 和 2C 的用户界限尚不清晰,大部分是 2B 场景。
Opinions, 一些个人观点
于前面拆分出的 4 个小赛道而言,我个人比较看好的两个方向是 Copilot 和 AI Agent 中的 Chatbot(聊天机器人)。
针对 Copilot 赛道做进一步非穷尽式地拆分,我罗列出了开发者工具(Development tools)、组织协作(生产力工具)和垂直场景。
开发者工具层面,无代码 / 低代码是核心叙事。传统产品如 Webflow,以及这一波 AI 下诞生的初创公司:无代码建站、无代码创建应用程序等。
组织协作层面,各个体量的公司都有在参与。几乎都是海外 SaaS 公司在布局。
Chatbot 赛道,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聊天机器人,插上大脑(大模型)和手脚(AutoGPT)就是 AI Agent。这个赛道的产品以 2C 为主。
按照输出效果(Output)来分析,大致是 [数据准确性,娱乐休闲性]。其中,追求数据准确和严谨性的产品,例如 Perplexity、Neeva(被 Snowflake 收购)、SciSpace 等;追求用户的娱乐休闲体验的产品,例如 Character.ai、Replika、Inworld 等。
转眼已是 2023 下半年了,在经历海外市场一轮轮疯狂的估值融资之后,大模型一轮轮的技术竞争,市场格局似乎在朝着看似确定但未知的方向演进。拿完一轮融资的创业公司也会在不久(几个月到半年间)做出产品 / 找到 PMF,期待接下来的产品迸发时刻,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