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开发者大会后创业者万万不能做的方向
大模型层
大模型层共识比较明显,GPT4 Turbo一出,OpenAI再次遥遥领先,差距大,但没垄断,也难以垄断,像前几天李开复老师的零一万物一出手就问鼎全球多项榜单,搞出新的参数规模可能性。如谷歌所说,这个领域整体目前看应该还不存在绝对的护城河。国内这个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也仍在酝酿期,也有国产公司独特的机会。
大模型和应用之间
中间这个部分的方向是这次发布会看起来最直接被“干掉的”,但感觉雨点过度焦虑了。表面看OpenAI大有吞并一切的趋势,但创业从来不只是关于人无我有的技术,技术也几乎从来没成为过长久的护城河。
这场发布会让我联想到很多云计算基础设施层有过的经典策略,感觉这场发布会之后很多真正有意思的战争可能才刚刚开始。
这一层整体比较复杂,细一点看。
1、Assistant API影响的中间层基础设施:
闭源想靠基础设施技术赚钱的路子是变窄了些,但开源项目可能还有发展机会。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软件基础设施领域的朋友可能知道,不少开源项目最终的商业客户常常来自闭源友商的对立阵营,甚至开源项目本身很多就是闭源友商的对立阵营自己搞的:OpenAI的对立阵营主要还是大模型厂商,Anthropic、谷歌、Facebook等,有能力的可能自研中间这些,没能力的可能跟开源团队搞联合。在国内还可能会把联合研发说成是自研,开源项目是有生存方式的。
当然,开源的成功涉及到比应用更复杂的技术创新和ToB商业模式创新,这些不是互联网原创业者擅长的,本身要做好并不容易,缺乏足够认知,确实这块也做不了。
2、GPTs所影响的“二创”平台:以Character.ai、Poe为代表。
c.ai算是二创平台里的垂类平台了,如果GPTs类比App Store,那c.ai更像App Store里的一个子类目。c.ai想突围,可能的路径之一是自己搞针对情感陪伴的垂直大模型,商业上也设定有明确边界的定位、不断强化这方面的品牌。就看它做不做得到了。
对新创业项目来说,在GPTs发布的当下,做垂类app store感觉难度不小,主要是缺乏合适垂类可选,或者不够垂类。针对游戏类的GPTs可能是除情感陪伴外另一个有潜力的方向(参考过往的Steam、TapTap)。
Poe本身是模型聚合平台,其新推出的二创市场算是直接竞争GPTs,按理来说可能最受影响,但我依旧看好它本身的聚合平台的模式,且可能仍然有更多创业者创新的机会。
Poe跟c.ai不同之处在于他没设定垂直场景,这种路线下如果Poe自己搞大模型,做通用的app store跟GPTs正面竞争,那是万万不能。
其实Poe可能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它很像Snowflake。Snowflake的数仓产品跟亚马逊、谷歌云的数仓产品是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的,但它不仅能跟这些巨头合作,还成为了“史上最强软件IPO”。其成功的微妙之处在于它虽然跟云厂商有一定的利益冲突,但最终合作的利大于弊:
1、它给云厂商带去了底层存储的使用流量和客户流量(就像Poe也会给各家大模型公司带去相关流量)
2、它合作多家云厂商某种程度也是在给云厂商互相在导流,例如让AWS的老客户成为谷歌云的新客户(就像Poe也在帮Claude挖到了原本只用ChatGPT或Midjourney的用户,实现了增量)。
Poe大模型聚合平台模式本质上也是利用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朴素策略:
-- 大模型公司有功能更新的时候都会优先给他提供支持(Poe相当于各家广告牌了)
-- 对用户而言,一份订阅费用到所有大模型,这个产品价值也是任何单一大模型公司都提供不了的
聚合的模式在短期内应该不会被取代,除非OpenAI存在绝对的护城河。在此基础上,Poe新搞的二创平台如果能打通各家、各类基础大模型的API,实现超级二创平台,那甚至有机会跑赢OpenAI家的GPTs。
应用层
按这次发布会来看OpenAI更多是想成为操作系统、支撑上层应用生态,降低各种应用开发门槛,所以应用层创业者多数还是被赋能的。
但降门槛也意味着提高了竞争热度,好的应用刚开始会被淹没在平庸应用之中,对创业者的创新能力、速度和营销能力的要求确实上了一个台阶(当然,这里也带来了新的创业机会)。
同时,现今马太效应过强,有两类应用我觉得很可能万万不能做了:
1、传统操作系统本身会做的特别基础性的应用:例如任何操作系统都会预置日历、浏览器应用,这类就会很难做。用户也会更愿意相信大牌子。
2、看似垂类,但其实是大模型厂商自己有明显资源和积累的应用:以百度网盘之于百度文新一言为例,网盘不算基础应用,但这波AI的创业者也已经很难有机会。
前段时间朋友提起最近大模型厂商都在大力扶持应用生态,我个人感觉可能不会那么简单。对于已经是互联网巨头的那些大模型厂商而言,情况可能比较微妙。现在我们看谷歌、微软、百度、阿里这类,第一想到的都是他们做生态、做基础设施的形象,但不能忘了,所有这些巨头曾经都是靠做杀手级应用起家的,没有人是做基础设施起家的。
巨头们现在面临在全新AI时代被弯道超车的风险,所有应用都可能重做的情况下,如果发现真正killer app的机会,我不认为这些大模型公司会简单地扶持,即使扶持,可能也扶持不好(投资你,内部也孵化一个搞搞赛马也正常)。
而对于OpenAI,可能反而会是真的想扶持生态,因为他可能真的是想搞AGI(如果是这样,OpenAI的业务范围有可能反而是最有边界的,即使在未来AGI能力上看起来最无边界),沿着AGI方向的所有基础设施层、中间层机会它可能都会做(或者投资),但他大概率不会有动力、精力去特别深入地搞很垂类的应用。
而所谓“真正深入垂类”,是对用户、需求极其深度的理解。写出的prompt都不一样,功能可能可以模仿,但prompt微妙差异带来了输出和用户体验的巨大变化。**
整体来看,没有什么方向是完全“万万不能做的”,主要是谁来搞、怎么搞、在哪里搞、为什么搞,最终取决于团队的认知、资源(含数据)以及目标。
(小补一句:我感觉即使是套壳在当下可能也未尝不可,就像互联网初期搞网站开发赚到第一桶金的也不少。虽然不长久,但如果不是追求绝对的“创业”,只要目标和能力匹配就不存在万万不能做的事。现阶段也有不少个体在抖音搞搞流量、套套壳、卖卖课,赚赚信息差的钱,也是生意。通常只有巨头高大上的战略会见诸报端,个体创业安全、接地气也是选择)